Search

#教養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

每次寫教養文章,總是會遇到一些網路專家私訊給我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教養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

每次寫教養文章,總是會遇到一些網路專家私訊給我,開頭就批判我怎麼可以用這樣的想法教導大眾,這樣很容易誤導家長…

遇到這樣的批判,真的令人有苦難言,因為文字本身的描述有限,我只能盡力陳述當下的情境與做法,加上我的文筆也不是頂好,所以很難透析我每一個處理步驟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情感,所以有時我很想跟對方說,您要不要先理性一點,看懂文章意涵之後,再來慢慢審判我也不遲…

每次演講我都會這麼介紹我自己「我不是一位主流教育者,我是一位務實的療育者,我不喜歡矯情,也不喜歡做作,我有我的方式,只是有些方式可能不是大眾可以接受的,但我所要表達的方式,在現實生活中,您可能曾經都碰觸過。」

就前天的案例分享,相信許多家長都各自有不同的處理方式,在臨床上,我比較有機會可以與家長面對面溝通,就可以用口語的方式,細細陳述我的看法。

了解我的人就會知道,陳述的過程,我喜歡用幽默的觀點來看待教養。

🤔我知道您有這樣的疑問:

❓第一種疑問,說的這麼好聽,最好您遇見手足爭吵的時候,大人還可以這麼冷靜對待!?

確實,當下真的很難,大人的情緒或多或少都會被孩子挑起,但是這篇文章主要是要告訴您,遇到手足爭執,家長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,而不是要教導您,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
當然也會有家長說「自己都控制不好,怎麼教孩子?」

所以您更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過程,成長的過程又塑造出專屬於自己的情緒,每次家長詢問這樣的問題時,我總是會反問家長「您今年幾歲?」假如家長隨口說出一個年紀,我都會直接回應他「都這麼大了,該為自己負責了吧!」

是真的控制不了?還是自己不願意改?我不曉得,但我只知道,若您自己都不願意跨出反省的第一步,別人建議太多也沒用,因為您已經長大了,不是小孩子,成熟一點。

當下我就會看著孩子說「你們辛苦了。」然後再看看家長的另一半說「一次要帶好幾個很累吧!?。」

❓第二種疑問,明明可以用溫暖的回應,為什麼還要用其他方式?不怕傷害孩子嗎?

溫暖性的回應,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,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支持,被關心的,同時提供孩子解決的方式,這樣孩子才可以正向成長。

這些原理我都知道,也非常重要,您可以教弟弟其他的因應方式,例如用交換玩具的策略來獲得他要的卡片,但是別忘了,當下的決定權在哥哥,所以是否會有一種結果,是您忽略了!?

假如弟弟開心選出自己最優質的玩具要跟哥哥交換,結果卻是被哥哥拒絕呢?

您當然可以繼續鼓勵弟弟多試幾個不同的玩具跟哥哥做交換,但是,哥哥都拒絕呢?

本來只有拒絕一次,最後,卻連被拒絕很多次,您覺得弟弟的心理受得了嗎?您確定是在幫弟弟正向成長嗎?

難道就不能用這項策略嗎?也不是,還是要用,只是在用之前,您是否要讓弟弟意識到會面臨被拒絕的結果,所以當下是教導如何因應重要?還是學習忍受被拒絕的挫折重要?

當然也有可能第一次交換就成功了,但是每次的爭執不可能天天過年,都可以順利解決,所以我們更要事先預測不同的可能性發生,這樣才有辦法做出完善的因應。

若是我,我就會選擇後者,因為當挫折忍受度提升後,這樣才有機會繼續鼓勵弟弟嘗試不同的因應策略去獲取哥哥的卡片,也才有機會學習更多的解決方式。

❓第三種疑問,直接跟弟弟說「那是哥哥的卡片,又不是你的,你是在哭什麼!?」這樣弟弟不就哭得更大聲嗎?甚至會產生心理陰影嗎?

心理陰影,您又不是打他,也不是虐待他,有這麼嚴重嗎?我常說孩子沒有大人想像中的那麼脆弱,若他真的這麼脆弱,那他接下來的人生旅程,應該會過得很辛苦,天天都在崩潰邊緣。

重點是這問題的主要來源是弟弟,所以弟弟更要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
當然有家長會說,就叫哥哥讓給他就好了,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但是,您有想過哥哥的心理嗎? 哥哥也是孩子,憑什麼要讓弟弟?難道您就不擔心,哥哥會有心理陰影嗎?

假如您堅持哥哥一定要讓弟弟,看起來雙方都顧及到,但您又曾想過,哥哥事後會不會來陰的呢?打到弟弟叫媽媽。

難道就真的要用「你是在哭什麼!?」讓弟弟忍受這樣的情緒嗎?也不是非得要用這麼通用的話語,只是當下的我會這麼思考,這件事總要有人犧牲,一個人哭,總比兩個人都哭好,既然弟弟都已經哭了,就沒必要再把哥哥拉進來陪哭,最後搞得兄弟倆都在哭,這樣就變成是賠本生意。加上問題的來源是弟弟,就順著情境發展,讓孩子學到挫折忍受度,也學習不同的因應策略。

🤔以上是我的觀點,不代表我的觀點一定是對的,因為教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,教養衍生的可能結果又是千變萬化,所以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,我不喜歡太嚴肅,也許您會覺得我的是歪理,但是有時用輕鬆幽默的想法來思考,反而會有預想不到的結果。

#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
#童心職能治療所
#童心語言治療所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兒童發展評估與諮詢、情緒行為處理、社會人際關係、注意力與學習能力、動作訓練、語言訓練、認知訓練、感覺統合與遊戲課程
一位擅長處理特殊孩子的專職小兒職能治療師在這說說"我怎麼處理特殊需求孩子"
View all posts